在西方,法國19世紀“積極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Alexandre Dumas),也許是唯一一位靠通俗文學躋身大文豪之列的作家。從1828年大仲馬用業余時間撰寫的劇本《亨利三世及其宮廷》獲得巨大成功開始,四十多年間,大仲馬筆耕不懈,在文學領域顯示出巨人般的才能。從戲劇到小說、從游記到菜譜,各種類型的作品他共寫了驚人的1384本(當然其中不乏“槍手”們的捉刀作),在法國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當時歐洲流傳著一句戲言:“不管你在哪座荒島上找到魯濱遜,他都一定在讀《三個火槍手》。”
當《基督山伯爵》這部世界通俗小說的扛鼎之作問世后,大仲馬徹底坐穩了“通俗小說之王”的寶座。如日中天的聲譽為他帶來了驚人的財富。他的巨額稿酬,是巴爾扎克、雨果等大師不能望其項背的。在私生活方面,揮霍成性的大仲馬可以盡情奢侈。
“食色,性也。”大仲馬多達三位數的情婦及其浪漫的風流情史姑且不論,單說美食一事,其“境界”就已經達到了“寫作使其富有,耽吃令其貧困”的程度。他熱愛舌尖上的各種美味,依靠手中的生花妙筆,滋養著自己那張無比挑剔的美食家之嘴。
大仲馬小說中的佳肴
大仲馬的一生幾乎吃遍了巴黎大大小小的餐館。無論是高級飯店,還是街邊小肆,他都用心品嘗,口眼手并用,一邊大快朵頤,一邊揮寫食評。這些親身體驗后寫就的飲食心得,發表在報刊的美食漫談專欄上,成為讀者信賴的“飲食指南”,對于各家餐館的生意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所以餐館的大廚們在大仲馬到來時,都使盡生平絕學,期盼得到大仲馬的贊譽。當時,法國的許多名廚都是大仲馬的朋友,眾口交贊,稱頌大仲馬為“知音”。可以說,在西方文學家堆里,要論對烹飪藝術的理解,無人比得過大仲馬。
如此愛吃、會吃,將美食視為絕高藝術的大仲馬,絕不會忘記將自己的美食心得,透過小說傳遞給讀者。他的作品中,也頻繁涉及到食品與詳細的飲食行為描寫。書中人物的嘴,時常被他借用,道出他的口腹之欲和飲食哲學。
在《三個火槍手》第三十二章中,鐵公雞情婦請波爾朵斯吃飯,面包皮煮濃湯、皮包骨頭的瘦母雞、幾根裝樣子的羊骨頭煮蠶豆,配以粗陶瓶裝的蒙特勒伊產葡萄酒,簡簡單單的酒菜,卻也搞得滿室飄香。到了續集《二十年后》,波爾朵斯已經娶了個有錢的寡婦,飲食十分講究。在他金碧輝煌的城堡中,大桌上擺滿了佳肴,他卻對達達尼昂說:“這是我的家常飯菜。”達達尼昂驚訝地道賀說:“不得了,國王都沒有你吃得這樣好。”隨后,達達尼昂依次品嘗了波爾朵斯牧場中飼養的肥羊嫩排骨、養兔林里獵到的野兔、用朝南小山坡上所種葡萄釀的美酒。可憐這位火槍隊副隊長,打拼半生,吃完這一餐,方識真富貴的滋味。
大仲馬在《布拉熱洛納子爵》中,也曾栩栩如生地描述過路易十四招待火槍手們的一次晚餐。年富力強的路易十四單獨占據著一張小桌,桌上堆滿了魚、野味、家畜、蔬菜和蜜餞。他喜歡把幾種湯混在一起喝,夾雜著牛飲葡萄酒。或是喝過一種湯后,再喝一杯陳年葡萄酒把幾種湯隔開。其貪婪的食量驚得火槍手們目瞪口呆,也刺激了他們的嗅覺與胃口。國王用燴串烤野兔、羔羊里脊肉、燜野雞、野豬頭等做主菜,席間還不時和波爾朵斯交流著飲食心得,頻頻迸出關于吃的連珠妙語。他們津津有味地聊起羔羊的燒法,波爾朵斯告訴國王,他的廚師通常先用紅腸、雜碎灌腸、肥云雀塞滿羔羊的肚子,同時把皮留下,烤成一層焦黃的硬殼包裹住肉。等到食用時,就像切開大灌腸那樣,把羊切成一大片一大片,里面會流出粉紅色的肉汁,看起來悅目、吃起來可口。路易十四看出波爾朵斯是個吃的行家,對眾食客說:“先生們,這才是一位典型的美食家啊!”波爾朵斯為博路易十四歡心,賣力地大吃大嚼。他的食腸廣大,和路易十四不相伯仲,路易十四為找到知音而高興,對波爾朵斯產生了惺惺相惜之感,于是不斷御賜菜肴給他,并夸贊說:“工作賣力的人,吃得也痛快。”在這里,能吃成了忠誠勤勉的象征,波爾朵斯因此得到了國王的寵信。
在基督山城堡招待整個巴黎
大仲馬交游廣闊,作品普及度高,不少文友都熱衷于創制與其作品相關的菜肴。
1869年,大仲馬從俄羅斯旅行歸來時,友人們為他設宴接風,席中有“白金漢湯”“亨利三世鱒魚”“波爾朵斯鰲蝦”“基督山牛排”“大仲馬生菜”等。后世還以“基督山”為某種蛋糕命名,該名甚至成為哈瓦那雪茄最高級的品牌名。美食與文學的奇妙結合在此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集文壇巨匠和美食大師于一身的大仲馬,對美食的熱情實非一般人能及。除了游走四方品賞美食,他還經常在那座著名的超級豪宅——基督山城堡中大宴賓朋。他交游廣闊,雨果、維尼、泰奧菲勒、戈蒂埃、拉馬丁、喬治·桑、內瓦爾等當時名流,俱是其引杯論交的摯友。基督山城堡位于巴黎近郊的圣日耳曼昂萊山腳下,瀕臨塞納河,周邊樹林茂密、泉流環繞,風景絕佳。據說大仲馬是在一次打獵時,發現了這塊遠離喧囂、安靜優雅的所在。他當即決定買下這塊地皮,用來興建心中的夢幻莊園。當建筑設計師告訴他城堡造價需要二十萬法郎時,處于巔峰期的大仲馬毫不在乎地說:“但愿比這更多一些!”
基督山城堡于1847年7月25日竣工,充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每一個細節都符合大仲馬頭腦中的唯美構想。城堡中有兩座建筑,主堡是大仲馬居住及宴客之地;哥特式的小建筑是大仲馬寫作的地方,命名為“伊夫堡”。城堡的整體,是一個有著巖洞、假山和流水的英式花園,垂柳依依,花木扶疏。堡內的裝飾更是極盡奢華,窗簾的銀質掛鉤上吊著莎士比亞、雨果、歌德等大文豪的雕像;大仲馬自己的一尊半身雕像則安放在門廳的正中央,并且在雕像的底座上刻了一行字:凡愛我者,我皆愛之。大仲馬也確如這行字那樣,慷慨地對待每個被他視作朋友的人。城堡中幾乎無日無筵,眾多友人、崇拜者、情婦,絡繹不絕地來到城堡做客,夜夜笙歌、觥籌交錯,在美酒佳肴中樂不思歸。
基督山城堡中的筵席,其場面之宏大與奢華,令整個法國都為之咋舌。有人不無夸張地說:“大仲馬在這里招待了整個巴黎。”高朋滿座的盛宴一般都擺在主堡前的草坪上,或是寬大的客廳里。菜單由大仲馬親擬,菜肴由特聘亨利四世大飯店的司廚長掌勺,賓客從未少于五十人。比如新居落成那天的慶賀宴會,就有六百名親朋參加,大仲馬容光煥發,周旋于貴婦名流間,快活極了。
基督山城堡的大門永遠敞開著,隨便哪個落魄的作家、畫家、評論家,都可到此“打秋風”。甚至于素不相識的好奇者、純粹想混吃喝的食客,大仲馬也來者不拒,一律盛情款待。廚房中香炸肉排的份數只增不減,酒窖里的佳釀仿佛飲之不盡。每次伴隨歡宴的,除了醇酒美食,還有焰火禮花。禮花在夜空綻放,滿天繽紛,聲似響雷,遠在巴黎市內都能望見、聽見。就連長住在凡爾賽宮的國王,也奇怪地詢問大臣:“那邊是怎么回事?怎么天天都那么熱鬧?”
城堡中聘請的廚師有十多人,而大仲馬自身的廚藝也不錯,經常憑借豐富的經驗挽起袖子親自下廚烹飪。他調劑醬油和烤鴨的本領,正如他寫的小說一樣馳名。有一次,堡中的大廚放假,大仲馬只不過隨意找來大米、西紅柿和幾片火腿,拌上自制的調味汁,就令數十位客人滿意而歸。女小說家喬治·桑曾在日記中記載道:“大仲馬做了整整一餐飯,從湯到色拉,八九道極美味的菜。”還有一次,大仲馬將新打撈的海鮮交給廚娘烹制,哪知廚娘不善于海鮮料理,于是大仲馬讓廚娘當助手,自己挽起袖管,用海鮮做了八道大菜,和朋友們痛痛快快地吃了一整晚。不單在城堡中,即便是到了酒店餐館,他也常常技癢難耐,讓廚師們都歇一歇,自己越俎代庖,烹出豐盛的菜肴,請大廚二廚品評切磋。同樣喜愛烹調的詩人戈蒂埃,對大仲馬的烹飪技藝佩服到五體投地,甚至萌發了拜大仲馬為師的念頭。
還有一個流傳頗廣的大仲馬親自下廚的故事,發生在1864年夏天時的圣格拉泰因一座別墅里。當時的某個周六,大仲馬的情婦把三個仆人全辭退了,要命的是,每周日都會有許多巴黎的朋友要來拜訪大仲馬。到了周日上午,食品貯藏室空空如也,而客人們已陸續到來。關鍵時刻,大仲馬再次挺身而出,發揮了他驚人的烹飪天才。他用一個客人帶來的火腿和莫塔泰拉臘腸,再翻箱倒柜找到幾袋大米、三磅黃油,又摘了十幾顆上好的番茄,把番茄加黃油做成顏色鮮艷動人的番茄醬,和上大米、胡椒粉和食鹽燜成飯,飯里鋪上煎制的火腿臘腸片,而后招呼客人們用餐。誰都沒察覺這天的午餐有何異樣,每個人都對這玫瑰色的番茄燜飯贊不絕口。大仲馬廚藝之佳,在此又得到一個例證。
再豪富的身家,也經不起成百上千張嘴天天白吃白喝白玩。其實僅僅兩年時間,基督山城堡就被那些聚集在大仲馬身邊,自稱是“藝術家”的寄生蟲們給吃垮了。偏偏這時大仲馬的劇院又經營不善,負債累累,千金散盡難再來。1849年,曾經揮霍無度,而今債臺高筑的大仲馬不得不將城堡賤價拍賣給他人。法院的執法吏拿走了城堡中一切值錢的東西。
文學巨匠的《烹飪大辭典》
然而即使落魄,大仲馬也不改豁達樂觀。癡迷人間美味的他,在夕陽暮年時,希望能將畢生飲食修為,匯集為文字,代代傳承下去。“我期待能在一個新的領域有所成就,我遺贈給子女的不僅僅是書,還有鍋碗瓢盆,這才是他們受用不盡的。我遲早會為了掌勺而封筆,這是在為一座新的豐碑奠基,所以我一點也不覺得遺憾……”1858年5月20日,他在《基督山報》上宣稱:“等我解決了相關的版權限制問題后,會盡快向你們推出一本實用烹飪書。有了它,即使是對美食最無知的人也能做出跟我可敬的朋友吉葉摩(當時的名廚)一樣出色的美味佳肴。”然而這一夙愿,直到十一年后才得以實現。
在財產與健康盡失的晚年,年邁體衰的大仲馬來到海港小城羅斯科夫,開始著手撰寫期望已久的“實用烹飪書”。他憑借記憶,將自己多年來走南闖北縱享美食的經驗收納其中,又集百家之長,以援引、簡介等形式,將《薩瓦蘭美食圣經》《老饕年鑒》《克雷蓋侯爵夫人回憶錄》等著作的內容兼包并蓄。如此這般,在經過九個月的奮筆疾書后,終于在首席烹飪顧問英國名廚維萊莫特的幫助下,完成了一生最后的作品《烹飪大辭典》。大仲馬自稱此書是其“文學事業的完美結局”,他說:“即便沒有讀過我任何一部作品,至少也應該留存這本大百科。”可見他對這本書寄予了厚望。
1870年3月,大仲馬將手稿交給出版商,可是由于普法戰爭突然爆發,此書的出版一拖再拖。同年12月的一天,在埋葬了心上人后,心情抑郁的大仲馬在晴空下打著一把藍色的傘,醉醺醺地來到兒子小仲馬的家,一坐下就大聲說:“我的孩子,我是到你這兒來等死的。”半個月后,一代文豪逝世,享年68歲。他在生前終究無緣見到《烹飪大辭典》面市。
1873年,傾注了大仲馬余生全部心血,號稱19世紀飲食界經典的《烹飪大辭典》終于出版了。這部美食杰作被文人雅士譽為“美食圣殿”,被普遍評價為“能看、可讀、好用”的書,成為了法國美食薪火相繼的強心劑。它不是食譜,也不是傳統意義上關于美食的散文,亦非介紹世界各地美食的指南。它圍繞著人類飲食的方方面面逐一展開,將歷史掌故和各國奇聞融入其中,使實用的技法和詩意的享受交織。全書約有750個條目,將食材及烹飪方法按字母順序從A排到Z,以一個個趣味盎然的詞條,記錄了肉類、蔬菜、水果、海鮮、菌類、甜點及茶飲等美食的正統烹調方法。飛禽走獸無不入菜,讓今日的人們看了目瞪口呆:美麗如孔雀、天鵝,輕盈如云雀,龐大如鯨象,怎樣烹調都有詳細說明,幾乎囊括了彼時法國人的全部食譜。
《烹調大辭典》不僅折射出大仲馬狂放的生活態度,更反映了他永不饜足的好奇心。學富五車且曾游歷四海的大仲馬,以講故事的形式寫作辭典里的詞條,又活靈活現地加入了諸多與美食相關的名人軼事、神話傳說、史料典故等文學因子,還有他旅行國外時見過的千奇百怪的食物及逸聞趣事,因而隨手一翻,便處處可見他的活潑率性與廣聞博學。比如“永久鍋”的軼事就被他津津樂道:把一口鍋架在爐子上,年年歲歲永不熄火,取出煮熟的雞,馬上放進另一只;煮熟一塊牛肉,馬上放進另一塊生牛肉;舀了肉湯,就立刻加水。長此以往,鍋里煮的肉的精華都被留在了湯里,而新加進去的肉在吸收精華的同時也把自己的精華留下一些。于是永久鍋里煮的肉、燉的湯,一天比一天鮮美可口。此外,此書還為某些大仲馬在小說中未能細說的食物加上了有趣的注解。比如《三個火槍手》中,達達尼昂和三個火槍手朋友花完了國王賞賜的四十個金幣后,沒錢開伙,就餓著肚子帶上跟班,奔波于沿河一帶和各禁軍隊部之間,千方百計去朋友那里打秋風。至于在京城里不認識熟人的達達尼昂,只能去同鄉神甫家里混一頓巧克力早餐,再在禁軍號手那里混一頓午餐。這些補充情節讀來令人忍俊不禁。
大仲馬就這樣在《烹飪大辭典》中縱橫捭闔,從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圣經》故事說起,直到近代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國的飲食習俗及美食發展史,然后又結合自己作為美食家和烹調高手的經驗,在詞條中旁征博引、如數家珍地介紹了食材原料、調料、飲料及各國各地不同的菜式與烹調方法的演變,再配上生動的漫畫插圖,趣味十足。對廚師和廚藝愛好者來說,這是實用的料理百科,法國美味的濃、鮮、嫩、酸、甜、咸,盡在其中;對普通人而言,又是一部精彩的文學作品,每道菜都有名堂和講究,字里行間滲透著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充滿了激情的生活態度和無與倫比的閱讀快感。
大仲馬的一生,仗劍執筆、煙火從容。寫作、美食、美女、朋友、政治、旅行,一起塑造了他絢爛多彩的人生。
在西方,法國19世紀“積極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Alexandre Dumas),也許是唯一一位靠通俗文學躋身大文豪之列的作家。從1828年大仲馬用業余時間撰寫的劇本《亨利三世及其宮廷》獲得巨大成功開始,四十多年間,大仲馬筆耕不懈,在文學領域顯示出巨人般的才能。從戲劇到小說、從游記到菜譜,各種類型的作品他共寫了驚人的1384本(當然其中不乏“槍手”們的捉刀作),在法國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當時歐洲流傳著一句戲言:“不管你在哪座荒島上找到魯濱遜,他都一定在讀《三個火槍手》。”
當《基督山伯爵》這部世界通俗小說的扛鼎之作問世后,大仲馬徹底坐穩了“通俗小說之王”的寶座。如日中天的聲譽為他帶來了驚人的財富。他的巨額稿酬,是巴爾扎克、雨果等大師不能望其項背的。在私生活方面,揮霍成性的大仲馬可以盡情奢侈。
“食色,性也。”大仲馬多達三位數的情婦及其浪漫的風流情史姑且不論,單說美食一事,其“境界”就已經達到了“寫作使其富有,耽吃令其貧困”的程度。他熱愛舌尖上的各種美味,依靠手中的生花妙筆,滋養著自己那張無比挑剔的美食家之嘴。
大仲馬小說中的佳肴
大仲馬的一生幾乎吃遍了巴黎大大小小的餐館。無論是高級飯店,還是街邊小肆,他都用心品嘗,口眼手并用,一邊大快朵頤,一邊揮寫食評。這些親身體驗后寫就的飲食心得,發表在報刊的美食漫談專欄上,成為讀者信賴的“飲食指南”,對于各家餐館的生意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所以餐館的大廚們在大仲馬到來時,都使盡生平絕學,期盼得到大仲馬的贊譽。當時,法國的許多名廚都是大仲馬的朋友,眾口交贊,稱頌大仲馬為“知音”。可以說,在西方文學家堆里,要論對烹飪藝術的理解,無人比得過大仲馬。
如此愛吃、會吃,將美食視為絕高藝術的大仲馬,絕不會忘記將自己的美食心得,透過小說傳遞給讀者。他的作品中,也頻繁涉及到食品與詳細的飲食行為描寫。書中人物的嘴,時常被他借用,道出他的口腹之欲和飲食哲學。
在《三個火槍手》第三十二章中,鐵公雞情婦請波爾朵斯吃飯,面包皮煮濃湯、皮包骨頭的瘦母雞、幾根裝樣子的羊骨頭煮蠶豆,配以粗陶瓶裝的蒙特勒伊產葡萄酒,簡簡單單的酒菜,卻也搞得滿室飄香。到了續集《二十年后》,波爾朵斯已經娶了個有錢的寡婦,飲食十分講究。在他金碧輝煌的城堡中,大桌上擺滿了佳肴,他卻對達達尼昂說:“這是我的家常飯菜。”達達尼昂驚訝地道賀說:“不得了,國王都沒有你吃得這樣好。”隨后,達達尼昂依次品嘗了波爾朵斯牧場中飼養的肥羊嫩排骨、養兔林里獵到的野兔、用朝南小山坡上所種葡萄釀的美酒。可憐這位火槍隊副隊長,打拼半生,吃完這一餐,方識真富貴的滋味。
大仲馬在《布拉熱洛納子爵》中,也曾栩栩如生地描述過路易十四招待火槍手們的一次晚餐。年富力強的路易十四單獨占據著一張小桌,桌上堆滿了魚、野味、家畜、蔬菜和蜜餞。他喜歡把幾種湯混在一起喝,夾雜著牛飲葡萄酒。或是喝過一種湯后,再喝一杯陳年葡萄酒把幾種湯隔開。其貪婪的食量驚得火槍手們目瞪口呆,也刺激了他們的嗅覺與胃口。國王用燴串烤野兔、羔羊里脊肉、燜野雞、野豬頭等做主菜,席間還不時和波爾朵斯交流著飲食心得,頻頻迸出關于吃的連珠妙語。他們津津有味地聊起羔羊的燒法,波爾朵斯告訴國王,他的廚師通常先用紅腸、雜碎灌腸、肥云雀塞滿羔羊的肚子,同時把皮留下,烤成一層焦黃的硬殼包裹住肉。等到食用時,就像切開大灌腸那樣,把羊切成一大片一大片,里面會流出粉紅色的肉汁,看起來悅目、吃起來可口。路易十四看出波爾朵斯是個吃的行家,對眾食客說:“先生們,這才是一位典型的美食家啊!”波爾朵斯為博路易十四歡心,賣力地大吃大嚼。他的食腸廣大,和路易十四不相伯仲,路易十四為找到知音而高興,對波爾朵斯產生了惺惺相惜之感,于是不斷御賜菜肴給他,并夸贊說:“工作賣力的人,吃得也痛快。”在這里,能吃成了忠誠勤勉的象征,波爾朵斯因此得到了國王的寵信。
在基督山城堡招待整個巴黎
大仲馬交游廣闊,作品普及度高,不少文友都熱衷于創制與其作品相關的菜肴。
1869年,大仲馬從俄羅斯旅行歸來時,友人們為他設宴接風,席中有“白金漢湯”“亨利三世鱒魚”“波爾朵斯鰲蝦”“基督山牛排”“大仲馬生菜”等。后世還以“基督山”為某種蛋糕命名,該名甚至成為哈瓦那雪茄最高級的品牌名。美食與文學的奇妙結合在此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集文壇巨匠和美食大師于一身的大仲馬,對美食的熱情實非一般人能及。除了游走四方品賞美食,他還經常在那座著名的超級豪宅——基督山城堡中大宴賓朋。他交游廣闊,雨果、維尼、泰奧菲勒、戈蒂埃、拉馬丁、喬治·桑、內瓦爾等當時名流,俱是其引杯論交的摯友。基督山城堡位于巴黎近郊的圣日耳曼昂萊山腳下,瀕臨塞納河,周邊樹林茂密、泉流環繞,風景絕佳。據說大仲馬是在一次打獵時,發現了這塊遠離喧囂、安靜優雅的所在。他當即決定買下這塊地皮,用來興建心中的夢幻莊園。當建筑設計師告訴他城堡造價需要二十萬法郎時,處于巔峰期的大仲馬毫不在乎地說:“但愿比這更多一些!”
基督山城堡于1847年7月25日竣工,充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每一個細節都符合大仲馬頭腦中的唯美構想。城堡中有兩座建筑,主堡是大仲馬居住及宴客之地;哥特式的小建筑是大仲馬寫作的地方,命名為“伊夫堡”。城堡的整體,是一個有著巖洞、假山和流水的英式花園,垂柳依依,花木扶疏。堡內的裝飾更是極盡奢華,窗簾的銀質掛鉤上吊著莎士比亞、雨果、歌德等大文豪的雕像;大仲馬自己的一尊半身雕像則安放在門廳的正中央,并且在雕像的底座上刻了一行字:凡愛我者,我皆愛之。大仲馬也確如這行字那樣,慷慨地對待每個被他視作朋友的人。城堡中幾乎無日無筵,眾多友人、崇拜者、情婦,絡繹不絕地來到城堡做客,夜夜笙歌、觥籌交錯,在美酒佳肴中樂不思歸。
基督山城堡中的筵席,其場面之宏大與奢華,令整個法國都為之咋舌。有人不無夸張地說:“大仲馬在這里招待了整個巴黎。”高朋滿座的盛宴一般都擺在主堡前的草坪上,或是寬大的客廳里。菜單由大仲馬親擬,菜肴由特聘亨利四世大飯店的司廚長掌勺,賓客從未少于五十人。比如新居落成那天的慶賀宴會,就有六百名親朋參加,大仲馬容光煥發,周旋于貴婦名流間,快活極了。
基督山城堡的大門永遠敞開著,隨便哪個落魄的作家、畫家、評論家,都可到此“打秋風”。甚至于素不相識的好奇者、純粹想混吃喝的食客,大仲馬也來者不拒,一律盛情款待。廚房中香炸肉排的份數只增不減,酒窖里的佳釀仿佛飲之不盡。每次伴隨歡宴的,除了醇酒美食,還有焰火禮花。禮花在夜空綻放,滿天繽紛,聲似響雷,遠在巴黎市內都能望見、聽見。就連長住在凡爾賽宮的國王,也奇怪地詢問大臣:“那邊是怎么回事?怎么天天都那么熱鬧?”
城堡中聘請的廚師有十多人,而大仲馬自身的廚藝也不錯,經常憑借豐富的經驗挽起袖子親自下廚烹飪。他調劑醬油和烤鴨的本領,正如他寫的小說一樣馳名。有一次,堡中的大廚放假,大仲馬只不過隨意找來大米、西紅柿和幾片火腿,拌上自制的調味汁,就令數十位客人滿意而歸。女小說家喬治·桑曾在日記中記載道:“大仲馬做了整整一餐飯,從湯到色拉,八九道極美味的菜。”還有一次,大仲馬將新打撈的海鮮交給廚娘烹制,哪知廚娘不善于海鮮料理,于是大仲馬讓廚娘當助手,自己挽起袖管,用海鮮做了八道大菜,和朋友們痛痛快快地吃了一整晚。不單在城堡中,即便是到了酒店餐館,他也常常技癢難耐,讓廚師們都歇一歇,自己越俎代庖,烹出豐盛的菜肴,請大廚二廚品評切磋。同樣喜愛烹調的詩人戈蒂埃,對大仲馬的烹飪技藝佩服到五體投地,甚至萌發了拜大仲馬為師的念頭。
還有一個流傳頗廣的大仲馬親自下廚的故事,發生在1864年夏天時的圣格拉泰因一座別墅里。當時的某個周六,大仲馬的情婦把三個仆人全辭退了,要命的是,每周日都會有許多巴黎的朋友要來拜訪大仲馬。到了周日上午,食品貯藏室空空如也,而客人們已陸續到來。關鍵時刻,大仲馬再次挺身而出,發揮了他驚人的烹飪天才。他用一個客人帶來的火腿和莫塔泰拉臘腸,再翻箱倒柜找到幾袋大米、三磅黃油,又摘了十幾顆上好的番茄,把番茄加黃油做成顏色鮮艷動人的番茄醬,和上大米、胡椒粉和食鹽燜成飯,飯里鋪上煎制的火腿臘腸片,而后招呼客人們用餐。誰都沒察覺這天的午餐有何異樣,每個人都對這玫瑰色的番茄燜飯贊不絕口。大仲馬廚藝之佳,在此又得到一個例證。
再豪富的身家,也經不起成百上千張嘴天天白吃白喝白玩。其實僅僅兩年時間,基督山城堡就被那些聚集在大仲馬身邊,自稱是“藝術家”的寄生蟲們給吃垮了。偏偏這時大仲馬的劇院又經營不善,負債累累,千金散盡難再來。1849年,曾經揮霍無度,而今債臺高筑的大仲馬不得不將城堡賤價拍賣給他人。法院的執法吏拿走了城堡中一切值錢的東西。
文學巨匠的《烹飪大辭典》
然而即使落魄,大仲馬也不改豁達樂觀。癡迷人間美味的他,在夕陽暮年時,希望能將畢生飲食修為,匯集為文字,代代傳承下去。“我期待能在一個新的領域有所成就,我遺贈給子女的不僅僅是書,還有鍋碗瓢盆,這才是他們受用不盡的。我遲早會為了掌勺而封筆,這是在為一座新的豐碑奠基,所以我一點也不覺得遺憾……”1858年5月20日,他在《基督山報》上宣稱:“等我解決了相關的版權限制問題后,會盡快向你們推出一本實用烹飪書。有了它,即使是對美食最無知的人也能做出跟我可敬的朋友吉葉摩(當時的名廚)一樣出色的美味佳肴。”然而這一夙愿,直到十一年后才得以實現。
在財產與健康盡失的晚年,年邁體衰的大仲馬來到海港小城羅斯科夫,開始著手撰寫期望已久的“實用烹飪書”。他憑借記憶,將自己多年來走南闖北縱享美食的經驗收納其中,又集百家之長,以援引、簡介等形式,將《薩瓦蘭美食圣經》《老饕年鑒》《克雷蓋侯爵夫人回憶錄》等著作的內容兼包并蓄。如此這般,在經過九個月的奮筆疾書后,終于在首席烹飪顧問英國名廚維萊莫特的幫助下,完成了一生最后的作品《烹飪大辭典》。大仲馬自稱此書是其“文學事業的完美結局”,他說:“即便沒有讀過我任何一部作品,至少也應該留存這本大百科。”可見他對這本書寄予了厚望。
1870年3月,大仲馬將手稿交給出版商,可是由于普法戰爭突然爆發,此書的出版一拖再拖。同年12月的一天,在埋葬了心上人后,心情抑郁的大仲馬在晴空下打著一把藍色的傘,醉醺醺地來到兒子小仲馬的家,一坐下就大聲說:“我的孩子,我是到你這兒來等死的。”半個月后,一代文豪逝世,享年68歲。他在生前終究無緣見到《烹飪大辭典》面市。
1873年,傾注了大仲馬余生全部心血,號稱19世紀飲食界經典的《烹飪大辭典》終于出版了。這部美食杰作被文人雅士譽為“美食圣殿”,被普遍評價為“能看、可讀、好用”的書,成為了法國美食薪火相繼的強心劑。它不是食譜,也不是傳統意義上關于美食的散文,亦非介紹世界各地美食的指南。它圍繞著人類飲食的方方面面逐一展開,將歷史掌故和各國奇聞融入其中,使實用的技法和詩意的享受交織。全書約有750個條目,將食材及烹飪方法按字母順序從A排到Z,以一個個趣味盎然的詞條,記錄了肉類、蔬菜、水果、海鮮、菌類、甜點及茶飲等美食的正統烹調方法。飛禽走獸無不入菜,讓今日的人們看了目瞪口呆:美麗如孔雀、天鵝,輕盈如云雀,龐大如鯨象,怎樣烹調都有詳細說明,幾乎囊括了彼時法國人的全部食譜。
《烹調大辭典》不僅折射出大仲馬狂放的生活態度,更反映了他永不饜足的好奇心。學富五車且曾游歷四海的大仲馬,以講故事的形式寫作辭典里的詞條,又活靈活現地加入了諸多與美食相關的名人軼事、神話傳說、史料典故等文學因子,還有他旅行國外時見過的千奇百怪的食物及逸聞趣事,因而隨手一翻,便處處可見他的活潑率性與廣聞博學。比如“永久鍋”的軼事就被他津津樂道:把一口鍋架在爐子上,年年歲歲永不熄火,取出煮熟的雞,馬上放進另一只;煮熟一塊牛肉,馬上放進另一塊生牛肉;舀了肉湯,就立刻加水。長此以往,鍋里煮的肉的精華都被留在了湯里,而新加進去的肉在吸收精華的同時也把自己的精華留下一些。于是永久鍋里煮的肉、燉的湯,一天比一天鮮美可口。此外,此書還為某些大仲馬在小說中未能細說的食物加上了有趣的注解。比如《三個火槍手》中,達達尼昂和三個火槍手朋友花完了國王賞賜的四十個金幣后,沒錢開伙,就餓著肚子帶上跟班,奔波于沿河一帶和各禁軍隊部之間,千方百計去朋友那里打秋風。至于在京城里不認識熟人的達達尼昂,只能去同鄉神甫家里混一頓巧克力早餐,再在禁軍號手那里混一頓午餐。這些補充情節讀來令人忍俊不禁。
大仲馬就這樣在《烹飪大辭典》中縱橫捭闔,從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圣經》故事說起,直到近代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國的飲食習俗及美食發展史,然后又結合自己作為美食家和烹調高手的經驗,在詞條中旁征博引、如數家珍地介紹了食材原料、調料、飲料及各國各地不同的菜式與烹調方法的演變,再配上生動的漫畫插圖,趣味十足。對廚師和廚藝愛好者來說,這是實用的料理百科,法國美味的濃、鮮、嫩、酸、甜、咸,盡在其中;對普通人而言,又是一部精彩的文學作品,每道菜都有名堂和講究,字里行間滲透著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充滿了激情的生活態度和無與倫比的閱讀快感。
大仲馬的一生,仗劍執筆、煙火從容。寫作、美食、美女、朋友、政治、旅行,一起塑造了他絢爛多彩的人生。
本文鏈接:作為美食家的大仲馬http://www.www.hxg123.cn/show-6-7497-0.html
聲明:本網站為非營利性網站,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華夏基金華潤有巢REIT發布首份保租房REITs可持續發展報告
下一篇: 走近名家日常,回憶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