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語言自產生以來,就不斷演化發展。發音、詞匯、語法的演變過程,是語言學家較為關注的領域。語言演化的根本動力是什么,演化又呈現出怎樣的規律?我國科學家主導的一項心理學研究顯示,人類的某種“認知選擇”或許可以像自然選擇推動生物進化一樣影響語言演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李贏借助大規模心理學實驗和歷史文本分析開展了兩項研究,揭示了微觀層面上“認知選擇”對個體使用語言的影響是如何累積放大到宏觀層面上的。該成果論文發表于《美國科學院院刊》。
李贏的研究主要圍繞語言中的詞匯展開。李贏認為,語言演化和生物進化存在很多相似之處。如果將語言中的單詞看成是一個個有生命的有機體,那么它們想要在人類有限的認知資源(如注意力、記憶)里“生存”下去,就得“進化”出適應認知的特征,這種過程可以稱為“認知選擇”。
“就像自然選擇通過競爭機制篩選出最適應環境的生物特征一樣,‘認知選擇’也會將語言塑造得越來越適合被人類大腦習得、加工和使用。”李贏說。
李贏介紹,他的兩項研究分別關注微觀與宏觀層面的語言演變。第一項研究的數據來自合作團隊開展的實驗結果。合作團隊一共準備了97條文字信息,每一條信息由不同被試者轉述3次。由于信息不可能被一字不差地記憶下來,在轉述過程中,被試者使用的詞匯發生了變化。研究人員利用統計學方法分析了這些變化,量化回歸模型顯示,形象程度越高、習得年齡越早或情感表達越強的單詞有更大可能在轉述中被保留下來。
在第二項研究中,李贏利用谷歌提供的歷史文本庫,分析了不同時代英文小說中各個單詞的詞頻。單詞詞頻在過去200年間的漲落趨勢同樣表明,高度形象、較早習得或含有強烈情感的單詞,其使用頻率在過去200年間的上升幅度更大。這說明擁有這些特征的單詞在演化過程中更不容易消亡。兩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微觀層面上“認知選擇”對個體使用語言的影響,會逐漸被累積放大到宏觀層面上。“在‘認知選擇’的作用下,我們不僅僅是語言的使用者,還同時是未來語言的塑造者。”李贏分析說。
李贏認為,語言或許存在一種向簡單化方向發展的趨勢,這和人類的“認知選擇”也有著直接關系——簡單的語言容易被更多人接受。
李贏的兩項研究聚焦于詞匯,但他猜測語法可能也遵循類似的演化規律。例如英語的前身古英語、古日耳曼語、原始印歐語等語言的語法都相當復雜,但是隨著歷史演化和使用人數的增多,英語語法在性、數、格以及時態上的變化已經大為簡化,最終形成了現代英語。
在語言學中,屈折語擁有豐富的詞綴變化。拉丁語、德語、英語等,都屬于屈折語。屈折語的特征是會通過詞形變化來表示詞與詞之間的關系。例如,英語在表示不同人稱、不同時態時,詞性會有所變化。而孤立語的詞干單一,往往不通過詞形變化來表達詞與詞之間的關系。但是隨著屈折語在使用人群和地域上的擴張,語言的“屈折性”往往會下降,表現為語法簡化。有觀點認為,遠古時期的漢藏語可能也是一種屈折語,但今天的現代標準漢語已經是一種特征明顯的孤立語了,單詞不存在任何詞綴變化。
“復雜模糊的詞匯,天然有著比較高的認知成本。相對于簡單明晰的詞匯,復雜詞匯的意義更容易變形,甚至在流傳當中消亡。宏觀來看,語言演化是在無數人類個體的認知加工過程當中,發生的一種長期變化。”李贏說。
那么,語法、詞匯在人類的認知選擇之下變得越來越簡單,這是語言演化的必然方向嗎?李贏表示,認知選擇只是塑造語言演化的一個因素而已。由于新事物和新觀念不斷產生,語言也存在一種復雜化的傾向,這種復雜化傾向和“認知選擇”影響下的簡化傾向產生了“對沖”。
“就像進化論框架下的隨機突變為基因庫增加了多樣性一樣,不斷涌現的新詞也在為語言系統注入新鮮血液。新詞產生之后,它們又將面臨‘認知選擇’的篩選。”李贏解釋說。
李贏透露,他目前的研究方向就是分析這兩股對抗的機制如何影響語言的演化。在他看來,在“新詞涌現”和“認知選擇”兩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語言產生了多樣性,并且在表達力和簡潔性之間找到了自己的平衡。
人類的語言自產生以來,就不斷演化發展。發音、詞匯、語法的演變過程,是語言學家較為關注的領域。語言演化的根本動力是什么,演化又呈現出怎樣的規律?我國科學家主導的一項心理學研究顯示,人類的某種“認知選擇”或許可以像自然選擇推動生物進化一樣影響語言演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李贏借助大規模心理學實驗和歷史文本分析開展了兩項研究,揭示了微觀層面上“認知選擇”對個體使用語言的影響是如何累積放大到宏觀層面上的。該成果論文發表于《美國科學院院刊》。
李贏的研究主要圍繞語言中的詞匯展開。李贏認為,語言演化和生物進化存在很多相似之處。如果將語言中的單詞看成是一個個有生命的有機體,那么它們想要在人類有限的認知資源(如注意力、記憶)里“生存”下去,就得“進化”出適應認知的特征,這種過程可以稱為“認知選擇”。
“就像自然選擇通過競爭機制篩選出最適應環境的生物特征一樣,‘認知選擇’也會將語言塑造得越來越適合被人類大腦習得、加工和使用。”李贏說。
李贏介紹,他的兩項研究分別關注微觀與宏觀層面的語言演變。第一項研究的數據來自合作團隊開展的實驗結果。合作團隊一共準備了97條文字信息,每一條信息由不同被試者轉述3次。由于信息不可能被一字不差地記憶下來,在轉述過程中,被試者使用的詞匯發生了變化。研究人員利用統計學方法分析了這些變化,量化回歸模型顯示,形象程度越高、習得年齡越早或情感表達越強的單詞有更大可能在轉述中被保留下來。
在第二項研究中,李贏利用谷歌提供的歷史文本庫,分析了不同時代英文小說中各個單詞的詞頻。單詞詞頻在過去200年間的漲落趨勢同樣表明,高度形象、較早習得或含有強烈情感的單詞,其使用頻率在過去200年間的上升幅度更大。這說明擁有這些特征的單詞在演化過程中更不容易消亡。兩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微觀層面上“認知選擇”對個體使用語言的影響,會逐漸被累積放大到宏觀層面上。“在‘認知選擇’的作用下,我們不僅僅是語言的使用者,還同時是未來語言的塑造者。”李贏分析說。
李贏認為,語言或許存在一種向簡單化方向發展的趨勢,這和人類的“認知選擇”也有著直接關系——簡單的語言容易被更多人接受。
李贏的兩項研究聚焦于詞匯,但他猜測語法可能也遵循類似的演化規律。例如英語的前身古英語、古日耳曼語、原始印歐語等語言的語法都相當復雜,但是隨著歷史演化和使用人數的增多,英語語法在性、數、格以及時態上的變化已經大為簡化,最終形成了現代英語。
在語言學中,屈折語擁有豐富的詞綴變化。拉丁語、德語、英語等,都屬于屈折語。屈折語的特征是會通過詞形變化來表示詞與詞之間的關系。例如,英語在表示不同人稱、不同時態時,詞性會有所變化。而孤立語的詞干單一,往往不通過詞形變化來表達詞與詞之間的關系。但是隨著屈折語在使用人群和地域上的擴張,語言的“屈折性”往往會下降,表現為語法簡化。有觀點認為,遠古時期的漢藏語可能也是一種屈折語,但今天的現代標準漢語已經是一種特征明顯的孤立語了,單詞不存在任何詞綴變化。
“復雜模糊的詞匯,天然有著比較高的認知成本。相對于簡單明晰的詞匯,復雜詞匯的意義更容易變形,甚至在流傳當中消亡。宏觀來看,語言演化是在無數人類個體的認知加工過程當中,發生的一種長期變化。”李贏說。
那么,語法、詞匯在人類的認知選擇之下變得越來越簡單,這是語言演化的必然方向嗎?李贏表示,認知選擇只是塑造語言演化的一個因素而已。由于新事物和新觀念不斷產生,語言也存在一種復雜化的傾向,這種復雜化傾向和“認知選擇”影響下的簡化傾向產生了“對沖”。
“就像進化論框架下的隨機突變為基因庫增加了多樣性一樣,不斷涌現的新詞也在為語言系統注入新鮮血液。新詞產生之后,它們又將面臨‘認知選擇’的篩選。”李贏解釋說。
李贏透露,他目前的研究方向就是分析這兩股對抗的機制如何影響語言的演化。在他看來,在“新詞涌現”和“認知選擇”兩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語言產生了多樣性,并且在表達力和簡潔性之間找到了自己的平衡。
本文鏈接:“認知選擇”或影響人類語言演化http://www.www.hxg123.cn/show-2-4077-0.html
聲明:本網站為非營利性網站,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研究:“16:8”間歇性禁食可能與心臟病死亡風險上升相關
下一篇: 新研究揭示 光合作用進化“缺失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