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24年11月16日在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黃江水庫拍攝的卷羽鵜鶘。新華社發(高峰 攝)
新華社蘭州2月1日電(記者文靜)“鳥口”普查、人工筑巢、科學投喂……在中國西北的多個濕地,護鳥人士花式“寵”鳥,加大候鳥保護力度。
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近年來,當地加強濕地修復和保護工作,尕海濕地經歷了由“瘦”到“肥”的蛻變。如今,每年6月和11月,大批候鳥遷徙至此,這里成為候鳥天堂。
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濕地科科長范龍說,為了方便候鳥繁衍、覓食、棲息,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湖中心島布設了40個人工鳥巢。工作人員還在鳥巢附近布設了紅外相機,拍攝到大量候鳥活動和繁殖的照片、視頻。
“據監測,人工鳥巢使用率達到99%。”范龍說,人工鳥巢不僅方便候鳥覓食,也能保護它們不受其他野生動物的侵害。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在高原繁殖和生活的鶴類,尕海濕地是它們的重要繁殖地之一。2024年,保護區首次成功環志兩只黑頸鶴,實時掌握它們的棲息環境和遷徙路線,獲得了珍貴的監測數據。
甘肅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24年開展的黑鸛種群數量同步調查中,工作人員共發現675只黑鸛,是目前國內已知最大種群之一。
黑鸛是世界瀕危鳥類,被譽為“鳥中大熊貓”,張掖是黑鸛的重要繁殖地和關鍵棲息地。甘肅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動植物管護科科長單國鋒是黑鸛的“老朋友”。多年來,他和團隊開展黑鸛繁殖監測和巢址調查,積累了33萬字的觀測日志和1萬多張珍貴照片。
“從最初僅靠兩條腿、一個望遠鏡的翻山鉆林式監測,到現在形成紅外相機、智慧化管理平臺、電子圍欄等多角度監測體系,技術和設備不斷更新,我們的監測和保護手段也更加多元化。”單國鋒說。
據監測,黑河濕地目前累計有82處黑鸛巢,其中繁殖巢有30余處,且數量每年都在增加。為了保障黑鸛繁育期間有充足的食物來源,保護區工作人員還為黑鸛打造覓食地,控制水位、營造植被、投放魚苗,模仿黑鸛的覓食生境。
62歲的高峰是一名攝影愛好者,尤愛拍鳥。4年來,他用相機拍下十幾萬張照片、記錄了近300種鳥類。他的鏡頭里,朱鹮翩然起舞、中華秋沙鴨悠閑游弋。
“我喜歡在濕地拍鳥。水鳥種類多、體形大,每次拍攝都會收獲驚喜。”高峰說,在觀賞、拍攝過程中,他學習了不同鳥類的生活習性。
在高峰等人看來,中國觀鳥群體正在逐漸壯大。中國多個濕地有豐富的鳥類資源,為觀鳥人士、攝影愛好者提供了賞鳥的大好平臺。
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也加入觀鳥陣營中,不斷挖掘“觀鳥+遛娃”“觀鳥+科普”“觀鳥+徒步”等新模式。為了滿足人們高漲的觀鳥熱情,中國多個濕地致力于打造候鳥觀賞基地,展示獨特自然資源、生物資源的同時,讓公眾進一步了解、保護候鳥。
蘭州大學生態學院野生動物多樣性監測與保護團隊負責人張立勛表示,多種力量參與候鳥保護,多渠道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不僅豐富了候鳥的保護“秘籍”,也揭開了候鳥遷徙背后的生命密碼。
本文鏈接:中國西北濕地加大候鳥保護力度http://www.www.hxg123.cn/show-5-44285-0.html
聲明:本網站為非營利性網站,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