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窗外未靜。寄居近處,燈火通明,南北向的一條馬路,車流不息屬常態。喇叭聲時起,燒烤味不時飄來,兼有嬰兒啼哭聲、家長督學的呵斥聲。
所謂寫作,只能見縫插針,也就斷斷續續。晚間,有時剛躺下,忽然想到一句話、一個細節,便霍地彈起身,拿起擱在床頭的紙筆,記下即興的想法。有時坐下,剛打開電腦,一個電話響起,不接不罷休似的,轉身要做其他的事情,之前的思緒便斷裂了。
在急管繁弦、日日見新的時代里,寫字著書的人,所做的,依然是手工活。如今,敲字成文,大抵又離不了電腦。于我,有一個習慣,每有完成篇章,會把它打印出來,用筆增刪、校正。改了又改,才稍稍安心。刪改時,人或正襟危坐,像與孤身遠行的自己在說話。
動筆之前,看了一堆資料,煩悶了,對著虛空中的蔡倫說,講個造紙故事吧。他一言不發,如同我的那些逝去的親人一樣,隱在暗黑背景里,一點也看不清他們的臉。消逝的那些夜晚,我未見到蔡倫,他也未托夢于我,縱然這樣,仍覺得與他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話。而且,夜間坐于桌前,分明聽到沙沙聲、嘩嘩聲。大概是筆在紙上移動的聲音,風翻紙書的聲音,桑皮紙在焙紙房飛舞的聲音。
東晉葛洪著有《神仙傳》,所寫班孟,不知何許人,能飛行,也能坐在空虛中,與人言語。若以手指刻地,所刻之處,即成了泉井。有一戶人家,種有數十株桑樹,班孟使出法術,瞬間可將桑樹攏到一起,十多天后,她吹一口氣,桑樹就各歸原位了。其本事不僅于此,她將紙展平,以口噴墨,滿紙都是文字,字字各有意義。這樣的故事,自然當不得真,不過是著者刻意強化一種神秘而已。
文字的起源,與祭祀有關。在歷史演變中,文字及紙一度被賦予神秘化色彩,為少數人所掌握、使用。當它們從精英階層專屬走向民間、走向生活深處,其活力與魅力被廣泛激發出來。聚焦于一點、一群人的一束光,演變成了普照大地的燦燦陽光。
秋日,一些樹將瘦未瘦,一些樹葉將黃未黃,去往“三曹故里”,在亳州博物館,俯身觀看曹操宗族墓文字磚,不舍離去。文字磚上的字句,寫得率真隨意,大見性情與奇趣。曹氏父子恐怕也未想到,在他們以紙為陣地,以文化人,極力延攬人才,并形成鄴下風流之際,一批寂寂無聞的工匠,以墓磚為書寫載體,留下了另一種人文風流。這種風流,與他們倡導的建安風骨有著相似之處,諸多文字中彰顯著個性,流露出深情。
縱觀魏晉南北朝五百年,那是一個多么特殊的歷史時期:戰亂頻仍,政權更迭如走馬燈,社會動蕩不安,百姓顛沛流離,思想文化領域卻大放異彩,從上至下,普遍張揚著人性的自覺意識。此后,由亂及治,一個嶄新的、空前繁榮的文學時代來臨了,那就是全民寫詩,人人喜好弄墨的唐代文學。
舌軟齒硬,舌硬齒軟。在時間消磨之下,柔軟與堅硬是相對的。在存世、傳世上,可壽及千年的紙張,有時或不及磚、石碑牢固經久。修墓的工匠,若以桑皮紙或楮皮紙書寫胸中塊壘,置于不見天日的地底,恐怕早已片紙不存。歷史上,多少書畫古籍,因了陪葬而永絕于世。奈何,無可奈何。
說起來,《紙書》的緣起,與幾位文友相關。在他們看來,以桑皮紙為切入點,去回溯紙的緣起、品種與繁華時代,或有收獲的可能。于是,開始準備采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桑皮紙制作技藝。
2022年夏日,周末下午,受岳西縣文化館邀請,趕往岳西桑皮紙產地毛尖山鄉板舍村。那是為撰寫《紙書》的最初采風。臨行前,悶雷在頭頂轟隆隆作響,鉛灰色云團急急翻涌,似要下暴雨了,其前奏和氣氛令人承受著壓迫感。似乎,也有老天爺考驗人的一分意味。忽地,亂風四起,云團速速散去,一切復歸燠熱。小區內的一株桑樹,已從枝葉亂舞之態,重為靜默模樣。這株桑樹高近六層樓,它生長了三十余年。從桑樹上傳出的蟬鳴,急如箭飛,連綿不絕。此時,我無心傾聽,拎著裝有衣物的箱子,步出了家門。
詩人聶魯達寫道:“今天就是今天,負載著所有往日的重量,張著將成為明日的一切東西之翅。”風在古人今人的身邊流動,水在江河湖海中流動,時間在明明暗暗中流動。在有聲或無聲的流動中,一些看得見、看不見的東西變更了、消失了。如此變化,不因人的留戀、嘆息而有所減緩、停止。或者說,這是誰也阻擋不了的。
每個人都是歷史的過客,都是時間的囚徒。時間與桑皮紙亦敵亦友,桑皮紙無法掙脫時間的桎梏,卻在時間的侵蝕、消磨中煉成一頁頁傳奇。桑皮紙的前世今生,構成了它的故事脈絡。我所探及的造紙故事零零碎碎,其中隱現有舊時月色、山風雨露,也有凡塵煙火與現實糾葛。
造紙人的生活,不外乎柴米油鹽、一日三餐。造紙的故事片段,如浮萍碎葉,零落成泥碾作塵。正如之前一再贅述的,古來造物中,無數的聲音、面孔與動作被遮蔽、忽略了,也永遠無法一一還原了。
成書之前,再次實地踏訪,依然正值酷暑。穿行深山遠村,人幾近中暑。得益于師友鼓勵與幫助,桑皮紙采寫進度終于加快了一些。
幸而又幸,桑皮紙未絕跡于大山之中。在現代與古代之間,它仍是可以觸摸、感知的一根連接線,而非隱在故紙堆的一個固化符號。
一門手藝,是非遺傳承人的生活所系,甚至是生命價值所在,他們自然會把其中的關鍵技術或秘方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事非經過不知難,在傳承技藝的這些年,他們自有深切體驗,都有珍惜、警醒和保護的意識。在文化交流層面上,濫觴于中國的造紙術,實則早已傳播于海內外。時至今日,作為人類共享與受益的文化創造,造紙術并無多少秘密可言。若還有什么秘而不宣之處,可能在于用材配比,又或者在于工匠掌握技藝的熟練程度。
比起宣紙的關注度,出產于岳西、潛山的桑皮紙仍然是寂寞的。做桑皮紙的人是寂寞的,山村大多時候是寂寞的。寂寞濃如霧,深沉似夜,將許多人與物包裹在其中。一些情緒在寂寞中醞釀,一些技藝在寂寞中傳承。
王柏林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桑皮紙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家世代造紙,到他這一代,仍堅持著這門傳統手藝。他很有心,花了一番力氣,將王家祖墳和自己父母的墳墓都做了修繕。在造紙瓦房的過程中,一張條幾上擺放了一個木質牌位,上面刻寫著“蔡倫之位”四個大字。那是他特意請人做的。之前,他用手機從網上搜集了蔡倫的一張畫像,問我是否確定。以繪畫、石刻等留存古人相貌的,少之又少。何況古人的畫像有多少是真實的呢?流傳的,不少屬于后人想象而為。
在我即將離開岳西板舍村的一天中午,王柏林接到外地的一個電話。給他打來電話的,是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陳剛。在電話中,陳教授告訴王柏林,他打算帶幾個學生重訪岳西。陳教授在電話里提示,幾年前他來過岳西,現場看過王柏林做紙。
王柏林撓撓頭發,顯然,他沒有那么迅速、準確地切換到幾年前的場景。幾天后,王柏林見到了陳剛一行。天熱,又無風,調研的師生和受訪的王柏林個個汗水涔涔。
岳西桑皮紙自進入故宮后,來岳西的國內高校師生已有十幾撥。在他們當中,有人側重桑皮紙制作技藝考察,有人在意紙張用料的研究。
別過流云與山泉相伴的大山,帶著一身暑氣歸來,我將采集的幾根大構樹枝、楮樹枝放到案前,也將幾片桑樹葉夾于筆記本中。室內,連續幾日,若有若無地浮動著山野清氣。
《紙書》將成之際,一只小鳥飛落窗口,它竟不鳴叫,也不懼人,僅用一雙圓溜溜的小眼睛看著屋內的人在收拾、忙碌。以為它渴了或者餓了,伸手拿了食物遞到它面前,它又望一望,卻撲棱棱地飛走了。也許它是趕路而至的信使,前來探看嘔心熬夜之人。
復坐于桌前,翻看《紙書》樣稿,再一次神游。
桑皮紙的原鄉,并不在《紙書》中。它一直藏在深山鄉野,有如一則意味深長的隱喻。桑皮紙的根脈在鄉野,造紙的手藝人居于鄉野。鄉野是它的環境、舞臺,也是它的先天稟賦。
像是一種宿命,又似一個悖論,一門傳統手藝,若離土離鄉,輾轉于異質空間,淺淺示眾,其活性、活力,恐難以為繼。造紙亦如此,必然要與傳承者的生活糾纏在一起,成為生命共同體。造紙之人,也須保持一顆淡泊之心,與鄉土為伴,與寂寞為伴,與清風明月為伴。唯有如此,桑皮紙才能出落清奇,留住古奧之氣。每一張桑皮紙,都無可復制。人間好物,得之也難,失之也易,如掬一捧瓊漿玉液,稍不留神,它們就從指縫間漏掉了。
夜已深,窗外未靜。寄居近處,燈火通明,南北向的一條馬路,車流不息屬常態。喇叭聲時起,燒烤味不時飄來,兼有嬰兒啼哭聲、家長督學的呵斥聲。
所謂寫作,只能見縫插針,也就斷斷續續。晚間,有時剛躺下,忽然想到一句話、一個細節,便霍地彈起身,拿起擱在床頭的紙筆,記下即興的想法。有時坐下,剛打開電腦,一個電話響起,不接不罷休似的,轉身要做其他的事情,之前的思緒便斷裂了。
在急管繁弦、日日見新的時代里,寫字著書的人,所做的,依然是手工活。如今,敲字成文,大抵又離不了電腦。于我,有一個習慣,每有完成篇章,會把它打印出來,用筆增刪、校正。改了又改,才稍稍安心。刪改時,人或正襟危坐,像與孤身遠行的自己在說話。
動筆之前,看了一堆資料,煩悶了,對著虛空中的蔡倫說,講個造紙故事吧。他一言不發,如同我的那些逝去的親人一樣,隱在暗黑背景里,一點也看不清他們的臉。消逝的那些夜晚,我未見到蔡倫,他也未托夢于我,縱然這樣,仍覺得與他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話。而且,夜間坐于桌前,分明聽到沙沙聲、嘩嘩聲。大概是筆在紙上移動的聲音,風翻紙書的聲音,桑皮紙在焙紙房飛舞的聲音。
東晉葛洪著有《神仙傳》,所寫班孟,不知何許人,能飛行,也能坐在空虛中,與人言語。若以手指刻地,所刻之處,即成了泉井。有一戶人家,種有數十株桑樹,班孟使出法術,瞬間可將桑樹攏到一起,十多天后,她吹一口氣,桑樹就各歸原位了。其本事不僅于此,她將紙展平,以口噴墨,滿紙都是文字,字字各有意義。這樣的故事,自然當不得真,不過是著者刻意強化一種神秘而已。
文字的起源,與祭祀有關。在歷史演變中,文字及紙一度被賦予神秘化色彩,為少數人所掌握、使用。當它們從精英階層專屬走向民間、走向生活深處,其活力與魅力被廣泛激發出來。聚焦于一點、一群人的一束光,演變成了普照大地的燦燦陽光。
秋日,一些樹將瘦未瘦,一些樹葉將黃未黃,去往“三曹故里”,在亳州博物館,俯身觀看曹操宗族墓文字磚,不舍離去。文字磚上的字句,寫得率真隨意,大見性情與奇趣。曹氏父子恐怕也未想到,在他們以紙為陣地,以文化人,極力延攬人才,并形成鄴下風流之際,一批寂寂無聞的工匠,以墓磚為書寫載體,留下了另一種人文風流。這種風流,與他們倡導的建安風骨有著相似之處,諸多文字中彰顯著個性,流露出深情。
縱觀魏晉南北朝五百年,那是一個多么特殊的歷史時期:戰亂頻仍,政權更迭如走馬燈,社會動蕩不安,百姓顛沛流離,思想文化領域卻大放異彩,從上至下,普遍張揚著人性的自覺意識。此后,由亂及治,一個嶄新的、空前繁榮的文學時代來臨了,那就是全民寫詩,人人喜好弄墨的唐代文學。
舌軟齒硬,舌硬齒軟。在時間消磨之下,柔軟與堅硬是相對的。在存世、傳世上,可壽及千年的紙張,有時或不及磚、石碑牢固經久。修墓的工匠,若以桑皮紙或楮皮紙書寫胸中塊壘,置于不見天日的地底,恐怕早已片紙不存。歷史上,多少書畫古籍,因了陪葬而永絕于世。奈何,無可奈何。
說起來,《紙書》的緣起,與幾位文友相關。在他們看來,以桑皮紙為切入點,去回溯紙的緣起、品種與繁華時代,或有收獲的可能。于是,開始準備采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桑皮紙制作技藝。
2022年夏日,周末下午,受岳西縣文化館邀請,趕往岳西桑皮紙產地毛尖山鄉板舍村。那是為撰寫《紙書》的最初采風。臨行前,悶雷在頭頂轟隆隆作響,鉛灰色云團急急翻涌,似要下暴雨了,其前奏和氣氛令人承受著壓迫感。似乎,也有老天爺考驗人的一分意味。忽地,亂風四起,云團速速散去,一切復歸燠熱。小區內的一株桑樹,已從枝葉亂舞之態,重為靜默模樣。這株桑樹高近六層樓,它生長了三十余年。從桑樹上傳出的蟬鳴,急如箭飛,連綿不絕。此時,我無心傾聽,拎著裝有衣物的箱子,步出了家門。
詩人聶魯達寫道:“今天就是今天,負載著所有往日的重量,張著將成為明日的一切東西之翅。”風在古人今人的身邊流動,水在江河湖海中流動,時間在明明暗暗中流動。在有聲或無聲的流動中,一些看得見、看不見的東西變更了、消失了。如此變化,不因人的留戀、嘆息而有所減緩、停止。或者說,這是誰也阻擋不了的。
每個人都是歷史的過客,都是時間的囚徒。時間與桑皮紙亦敵亦友,桑皮紙無法掙脫時間的桎梏,卻在時間的侵蝕、消磨中煉成一頁頁傳奇。桑皮紙的前世今生,構成了它的故事脈絡。我所探及的造紙故事零零碎碎,其中隱現有舊時月色、山風雨露,也有凡塵煙火與現實糾葛。
造紙人的生活,不外乎柴米油鹽、一日三餐。造紙的故事片段,如浮萍碎葉,零落成泥碾作塵。正如之前一再贅述的,古來造物中,無數的聲音、面孔與動作被遮蔽、忽略了,也永遠無法一一還原了。
成書之前,再次實地踏訪,依然正值酷暑。穿行深山遠村,人幾近中暑。得益于師友鼓勵與幫助,桑皮紙采寫進度終于加快了一些。
幸而又幸,桑皮紙未絕跡于大山之中。在現代與古代之間,它仍是可以觸摸、感知的一根連接線,而非隱在故紙堆的一個固化符號。
一門手藝,是非遺傳承人的生活所系,甚至是生命價值所在,他們自然會把其中的關鍵技術或秘方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事非經過不知難,在傳承技藝的這些年,他們自有深切體驗,都有珍惜、警醒和保護的意識。在文化交流層面上,濫觴于中國的造紙術,實則早已傳播于海內外。時至今日,作為人類共享與受益的文化創造,造紙術并無多少秘密可言。若還有什么秘而不宣之處,可能在于用材配比,又或者在于工匠掌握技藝的熟練程度。
比起宣紙的關注度,出產于岳西、潛山的桑皮紙仍然是寂寞的。做桑皮紙的人是寂寞的,山村大多時候是寂寞的。寂寞濃如霧,深沉似夜,將許多人與物包裹在其中。一些情緒在寂寞中醞釀,一些技藝在寂寞中傳承。
王柏林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桑皮紙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家世代造紙,到他這一代,仍堅持著這門傳統手藝。他很有心,花了一番力氣,將王家祖墳和自己父母的墳墓都做了修繕。在造紙瓦房的過程中,一張條幾上擺放了一個木質牌位,上面刻寫著“蔡倫之位”四個大字。那是他特意請人做的。之前,他用手機從網上搜集了蔡倫的一張畫像,問我是否確定。以繪畫、石刻等留存古人相貌的,少之又少。何況古人的畫像有多少是真實的呢?流傳的,不少屬于后人想象而為。
在我即將離開岳西板舍村的一天中午,王柏林接到外地的一個電話。給他打來電話的,是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陳剛。在電話中,陳教授告訴王柏林,他打算帶幾個學生重訪岳西。陳教授在電話里提示,幾年前他來過岳西,現場看過王柏林做紙。
王柏林撓撓頭發,顯然,他沒有那么迅速、準確地切換到幾年前的場景。幾天后,王柏林見到了陳剛一行。天熱,又無風,調研的師生和受訪的王柏林個個汗水涔涔。
岳西桑皮紙自進入故宮后,來岳西的國內高校師生已有十幾撥。在他們當中,有人側重桑皮紙制作技藝考察,有人在意紙張用料的研究。
別過流云與山泉相伴的大山,帶著一身暑氣歸來,我將采集的幾根大構樹枝、楮樹枝放到案前,也將幾片桑樹葉夾于筆記本中。室內,連續幾日,若有若無地浮動著山野清氣。
《紙書》將成之際,一只小鳥飛落窗口,它竟不鳴叫,也不懼人,僅用一雙圓溜溜的小眼睛看著屋內的人在收拾、忙碌。以為它渴了或者餓了,伸手拿了食物遞到它面前,它又望一望,卻撲棱棱地飛走了。也許它是趕路而至的信使,前來探看嘔心熬夜之人。
復坐于桌前,翻看《紙書》樣稿,再一次神游。
桑皮紙的原鄉,并不在《紙書》中。它一直藏在深山鄉野,有如一則意味深長的隱喻。桑皮紙的根脈在鄉野,造紙的手藝人居于鄉野。鄉野是它的環境、舞臺,也是它的先天稟賦。
像是一種宿命,又似一個悖論,一門傳統手藝,若離土離鄉,輾轉于異質空間,淺淺示眾,其活性、活力,恐難以為繼。造紙亦如此,必然要與傳承者的生活糾纏在一起,成為生命共同體。造紙之人,也須保持一顆淡泊之心,與鄉土為伴,與寂寞為伴,與清風明月為伴。唯有如此,桑皮紙才能出落清奇,留住古奧之氣。每一張桑皮紙,都無可復制。人間好物,得之也難,失之也易,如掬一捧瓊漿玉液,稍不留神,它們就從指縫間漏掉了。
本文鏈接:時間與桑皮紙 亦敵亦友http://www.www.hxg123.cn/show-6-7613-0.html
聲明:本網站為非營利性網站,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金恪集團旗下多家度假酒店五一期間連續3天滿房率100%
下一篇: 今天,你為什么走進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