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喻淑琴 廣州報道
3月,粵港澳大灣區兩場人工智能(AI)醫療應用會議,在業界備受關注。
3月15日,“越秀啟航?AI醫療創新論壇”吸引了300余位政、醫、企、研代表,共探通用大模型與醫學垂直AI協同發展新路徑。
3月21日至23日,“2025華南醫院信息網絡大會”在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召開,超8000名醫療信息化行業代表參會,會議聚焦十大議題,其中AI醫療應用成為核心熱點。
需要指出的是,基于此類探索,廣東省衛健委已積極行動,大力推進 AI 醫療落地實踐,現已征集近300個人工智能醫療應用案例,首批推廣21個場景,涵蓋輔助診療、手術機器人等六大領域。
技術扎根之處,便是價值生長之地。在人工智能不斷發展的今天,如何讓人工智能技術真正服務于“人”?3月這兩場大會熱議的人工智能醫療應用,正是粵港澳大灣區“民生痛點即創新起點”理念在醫療領域的生動注腳 。
當技術開始關心一池魚苗的投喂克數、一個老人的起身頻率、一盞路燈的明暗閾值,粵港澳大灣區為全球AI落地提供了最具煙火氣的中國方案。
從科技向“新”,到科技向“善”。在黃仁勛贊嘆“粵港澳大灣區是世界上唯一同時匯聚機電一體化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區域”引發行業熱議之際,大灣區正用"場景穿透力"重新定義科技的溫度,將技術革新轉向更務實的命題——如何讓AI算法讀懂市井巷陌的呼吸節拍。
AI民生圖譜:四大場景的智能革命
深圳坪山區夏先生家中,一臺白色護理機器人靜候在老人床邊。感應到老人排泄需求后,它無聲啟動:抽污、沖洗、烘干一氣呵成。夏先生只需定時更換清水,再不用頻繁搬動老人。“以前全家輪流守夜,現在機器人成了‘值崗護工’。”他輕點手機查看護理記錄,屏幕上同步顯示老人心率、體溫等數據。全球科技巨頭還在為“通用大模型”的算力巔峰競逐,粵港澳大灣區已悄然將AI的觸角伸向市井煙火。
在深圳福田區園嶺街道基于大數據云服務平臺打造的“福+頤養”試點項目,把養老院“開進”了街道長者家里,做到“長者居家輕松下單,暖心服務快速上門”。該項目自2023年10月起,于福田區園嶺街道開展試點。目前已覆蓋7個小區近200位用戶,有效解決了獨居老人、高齡困難老人的照顧看護以及居家安全問題。
這種科技適老化改造折射出大灣區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創新智慧——技術不是冰冷的數據堆砌,而是織就更細密的社會保障網絡。
擁抱AI,“場景”不可或缺。“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商業模式和生活方式,這其中,算法是智力,算力是體力,數據是血液,但讓AI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的關鍵,在于與具體場景的深度融合。”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朋新宇在2024云棲大會上的一席話,道破技術落地的核心邏輯。
這一理念在大灣區被演繹為“民生優先”的實踐路徑——從家庭護理到社區養老,從農業生產到交通出行,AI不再追求“全能”,而是專注“專精”。
2021年初,中山小欖鎮東升片區啟動脆肉鯇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90后”脆肉鯇養殖專業人員黃嘉華所在的合作社率先響應,引入智慧漁業生產設備并搭建云平臺。
其魚塘邊5米高的儲料罐借5G實現精準自動投飼,搭配智慧漁業中控平臺,養殖戶用手機就能掌握天氣、水質水溫等信息,全方位把控魚塘狀況。這不僅讓養殖更高效,還使脆肉鯇在相同生長周期內重量提升3% - 5%。
合作社收益可觀的背后,是粵港澳大灣區構建的全球首個水產智能養殖標準體系。這套融合5G、物聯網與邊緣計算的智慧農業方案,讓"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邁向"知天而作"的數字時代。
同樣在大灣區,東莞也展現著科技的民生溫度。
2024年6月11日,東莞首批無人駕駛智能環衛車在濱海灣新區測試。這些車輛運用先進技術,能靈活應對各類路況,提供多種清潔服務,極大提升作業效率。
作為東莞首個“自動駕駛+新能源”環衛項目,測試完成后將投入11輛車,覆蓋超85萬平方米道路保潔。自獲批智能網聯汽車試點示范區后,濱海灣新區不斷推進項目落地,為城市生活注入科技活力 。
在大灣區,“能用才是王道”。AI不是飄在云端的“黑科技”,而是扎進泥土的“實干家”。
科技如何向“善”?倫理支撐與民生刻度的深度校準
這場技術革命并非一路坦途。AI在賦能民生的同時,也在深水區觸碰著社會系統的復雜性。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創新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伊彤代表觀察到,人工智能技術在推動產業智能化變革發展的同時,引發的技術風險也日益凸顯。
技術的“快”與制度的“慢”,構成第一重矛盾。
深圳坪山區護理機器人能精準感知老人排泄需求,但如何確保用戶健康數據不被濫用成為了最關鍵的問題;中山智能漁排的投喂算法可優化養殖效率,但存在漁民對數據主權和收益分配的話語權被忽視的問題。
我國尚未出臺專門的人工智能上位法,數據采集、算法訓練到應用部署的全鏈條監管仍存漏洞。若無法在隱私保護與技術創新間找到平衡,AI的“便民”可能演變為“侵民”。
“當前,人工智能發展面臨的倫理挑戰,主要集中在數據隱私與安全、算法偏見與責任歸屬、知識產權保護、虛假信息監管等多個方面。”伊彤直言,“但我國尚無專門針對人工智能安全的上位法,進一步完善人工智能安全監管法律法規體系迫在眉睫。”
更深層的挑戰來自技術本身的“雙刃性”。
佛山某工廠引入AI質檢系統后,瑕疵檢出率提升至99.9%,但工人發現,算法對深膚色產品缺陷的識別準確率驟降15%——這是訓練數據偏差導致的“算法歧視”。
“如果AI學習的是帶有偏見的數據,輸出的將是放大后的社會不公。”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認為,當技術成為社會運行的“隱形裁判”,如何確保其決策透明、可解釋且公平,成為橫亙在創新面前的倫理高山。
即便技術本身無虞,落地過程中的“人性變量”仍可能讓理想打折。
河源農村愛心食堂通過健康數據定制老年餐,卻有老人因“AI管得太寬”拒絕使用;廣州自動駕駛出租車雖能優化路線,但突發暴雨導致傳感器誤判路況時,人類駕駛員仍需緊急接管。
技術追求標準化,而生活充滿不確定性。這對矛盾在養老場景尤為尖銳。深圳作為科技的護理機器人能完成95%的日常照護,但當老人因孤獨拽住機械臂喃喃自語時,冰冷的金屬無法替代人類手掌的溫度。技術可以解決效率問題,卻難以填補情感需求的鴻溝。
更大的系統性風險隱藏在技術普惠的“陽光背面”。粵東西北地區通過遠程醫療平臺連接三甲醫院資源,但貧困村落往往因網絡基礎設施薄弱淪為“數字孤島”。當技術紅利更多流向城市與高技能群體,如何防止弱勢群體在智能浪潮中進一步邊緣化,考驗著政策設計的智慧。
國際競爭的壓力則讓這場技術革命更具緊迫性。大灣區企業研發的腦機接口技術已讓癱瘓患者“意念翻身”,但核心傳感器仍依賴進口;廣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雖建成亞洲最大算力集群,但國產大模型的關鍵訓練框架依舊受制于海外開源協議。若不能突破“卡脖子”技術、構建可信可控的生態體系,民生應用的繁榮或將建立在沙丘之上。
“2025年,我最希望推動完全自主可控的通用人工智能生態體系建設。”劉慶峰建議,一是建立動態更新的可信數據標簽體系,通過可信信源分級降低AI生成“幻覺數據”風險;二是研發AIGC幻覺治理技術平臺,實現虛假內容自動識別、深度鑒偽及傳播溯源,由網信、數據局等部門定期清理污染數據,并向公眾開放檢測工具。
“人工智能正經歷從‘點狀突破’向‘面狀滲透’的質變。”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張瑾教授特別強調,科技發展的同時必須守住適老化、公平性、包容性三條底線。“唯有堅持創新驅動、普惠共享、安全可控的原則,通過主動設計合理的發展路徑、實施有效的監管措施,積極進行人才培養,方能讓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務于人類社會發展,切實促進民生福祉提升。”
全國政協委員、科技部原副部長李萌也提醒,推動人工智能立法,不僅是為了安全,也是為了更健康的發展。人工智能大國面臨的共同問題和責任,就是如何確保讓人工智能增進人類福祉,避免脫離“智能向善”的軌道。
“在人工智能的競賽中,不能追求單方面的勝出,世界共贏才是正道。”李萌強調,要秉持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繼續探索治理原則、治理方式和治理內容。
本文鏈接:從科技向“新”到科技向“善” : 大灣區AI如何穿透民生痛點?http://www.www.hxg123.cn/show-1-38912-0.html
聲明:本網站為非營利性網站,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