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 5日提請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線職責,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一系列舉措回應多群體、多層次的民生需求。聚焦報告中有力度、有溫度的民生細節,一份“民生清單”躍然眼前。
就業
強化促進青年就業政策舉措,擴大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包括,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報告提出,預計今年高校畢業生超過1170萬人,要強化促進青年就業政策舉措。分類完善靈活就業服務保障措施,擴大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說,當前,就業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今年穩就業政策在持續加力的基礎上,增強了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針對性,系列部署精準發力促進勞動力供需匹配,更大力度支持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和新業態就業人員權益保障,助力高質量充分就業。
教育
改善農村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推動學前教育普惠發展
報告提出,改善農村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持續深化“雙減”,推動學前教育普惠發展,加強縣域普通高中建設。實施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大力發展數字教育。
福建省漳州市實驗小學黨委書記蘭臻委員建議,鞏固提升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健全公辦園生均撥款制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實現學前教育免費覆蓋更多地區,加快構建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中學副校長王曉梅建議,常態化推動寄宿制學校教學和生活條件改善,保障農村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醫療
落實和完善異地就醫結算,推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報告提出,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30元。完善國家藥品集中采購制度。落實和完善異地就醫結算。推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加強縣鄉村醫療服務協同聯動,擴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常見病用藥種類。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原黨委書記王笑頻委員表示,醫保跨省結算有效解決了參保群眾異地就醫“跑腿墊資”的難題,下一步建議統籌疑難病、罕見病的醫保報銷政策;繼續支持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省級區域醫療中心,解決醫療資源不均衡問題,讓群眾看病、報銷少跑腿。
“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檢查檢驗結果相互認可,避免了重復檢查和資源浪費。”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傅小云委員說,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還存在一些“堵點”,需要加強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打破數據壁壘。
養老
在全國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大力發展銀發經濟
報告提出,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月最低標準提高20元,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在全國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加大農村養老服務補短板力度。大力發展銀發經濟。推進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個人養老金制度自2022年11月在北京、上海等36地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居民多樣化養老需求。中國人壽集團董事長白濤委員建議,及時總結經驗,適當提高繳費額度上限,加大稅收優惠力度,不斷提升產品吸引力,提高群眾參與的積極性。
我國有近3億老年人,老年群體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的需求孕育著銀發經濟發展新機遇。合肥市市長羅云峰代表表示,銀發經濟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應根據老齡群體的需求特征,重點發展智慧健康養老、康復輔助器具、養老金融、老年旅游等潛力產業。
生育
優化生育假期制度,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務供給
報告提出,健全生育支持政策,優化生育假期制度,完善經營主體用工成本合理共擔機制,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務供給,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
安徽省阜陽市副市長楊善竑代表建議,通過現金補貼、個稅抵扣、企業所得稅減免等措施,實現生育成本由個人、企業和政府合理共擔;保障生育假期等相關政策真正落實;加大托育服務供給,提升托育服務質量,積極推進托幼一體化,形成多種形式的服務網絡,切實減輕年輕人生育的后顧之憂。
消費
積極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落實帶薪休假制度
報告提出,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推動養老、育幼、家政等服務擴容提質,支持社會力量提供社區服務。落實帶薪休假制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曲永義委員說,激發消費潛能,促進消費穩定增長,有利于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報告中的系列擴消費部署,從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環境、提升消費意愿、優化消費結構等多方面同向發力,有望進一步釋放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潛力,支撐經濟運行持續回升向好。
環保
強化固體廢物、新污染物、塑料污染治理,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等綠色轉型
報告提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5%左右。強化固體廢物、新污染物、塑料污染治理。組織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城鄉建設發展綠色轉型。扎實開展“碳達峰十大行動”。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
江西萍鄉學院副院長吳代赦委員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是全社會的綠色共識。要統籌推進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針對報告提到強化新污染物治理,吳代赦建議全面深入落實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制度,提高公眾對新污染物治理的認知度,加強對替代材料的利用和推廣。
三農
適當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啟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整省試點
報告提出,適當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在全國實施三大主糧生產成本和收入保險政策,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啟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整省試點。加強充電樁、冷鏈物流、寄遞配送設施建設,加大農房抗震改造力度。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趙立欣代表表示,鄉村全面振興旨在讓農業、農村、農民受益。啟動實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整省試點,有利于進一步增強農業發展的預期和活力。報告提出適當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有助于穩定種糧收益預期,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住房
滿足居民剛性住房需求和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報告提出,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完善商品房相關基礎性制度,滿足居民剛性住房需求和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穩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完善地下管網,推動解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停車等難題,加強無障礙、適老化設施建設。
山西省工商聯主席、省總商會會長景普秋委員表示,報告中提出的房地產相關政策,既針對性解決剛性住房需求的痛點,也強調提升居住舒適度,有利于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加快轉型。近期,部分城市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優化樓市調控政策,建議各地繼續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釋放,托起群眾“安居夢”。
新華社
解讀
從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十個新看中國經濟走勢
新質生產力、新型基礎設施、新型消費、新型能源體系……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一系列“新”引人關注
【一、新質生產力】
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有別于傳統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創新在其中起主導作用。”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科技廳廳長宋德雄說,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順應了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大趨勢。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建筑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戴和根說,發展新質生產力,重點在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要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把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二、新興產業】
報告提出,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許召元說,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代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比如,量子技術和生命科學就有望成為未來產業新賽道。
中國鐵塔董事長張志勇代表建議,完善新型舉國體制,攻克“卡脖子”難題;著力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增強在重點領域的自主掌控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強化數字賦能,加速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
【三、新型能源體系】
報告提出,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新型能源體系最主要特征是安全高效、綠色低碳。”長沙理工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楊洪明委員說,要瞄準世界能源科技前沿,把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產業培育成帶動我國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
【四、數字經濟創新發展】
報告提出,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曲永義委員說,數字經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重點領域。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需要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強化數字經濟專業人才培養,為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創造更多的適用場景。
【五、新型基礎設施】
報告提出,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新型基礎設施是報告提出的重點支持的領域。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認為,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我國應大力推進“數網融合”,構建以數聯網為代表的數據流通基礎設施;推進“算網融合”,實現通算、智算、超算等各類算力資源的統籌運用;推進“智網融合”,體系化布局5G-A和6G網絡研發,暢通萬物智聯“大動脈”。
【六、新型消費】
報告提出,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實施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促進政策。
海南省發展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周軍平代表認為,與傳統消費相比,新型消費更加注重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互動,具有數字化、智能化、場景體驗化等特點。比如,在文旅消費領域,旅游直播、虛擬景區、沉浸式場館等數字文旅產品不斷涌現。
【七、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報告提出,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全國政協常委、廣西國際博覽事務局局長韋朝暉說,我國經濟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必須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報告提出,加大吸引外資力度,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深化多雙邊和區域經濟合作。一系列高水平開放政策,有利于促進經濟深層次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
【八、新型城鎮化】
報告提出,要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行動,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城鎮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和引擎。”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原院長秦榮生委員說,我國幅員遼闊,區域發展不平衡,要進一步利用其蘊藏的城鄉融合發展潛力,提高城鎮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
【九、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報告提出,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和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變化,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今后住房消費市場將對建筑品質提出更高要求。”中建三局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衛國代表認為,房地產行業要進一步轉變觀念,探索新增長點,從過去高周轉、高杠桿、高負債的舊“三高”模式,向高質量、新科技、好服務等方向轉變,更精準地滿足人民群眾從“住有所居”向“住有優居”的升級需求。
【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報告提出,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培養用好鄉村人才。
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劉木華委員說,現在各地涌現出很多農業服務平臺,可以像組織工廠生產一樣組織種田,分工也越來越細,育秧、機插、收割、烘干都實現了機械化。農民的主要精力放在做好田間管理上,有的夫妻兩人就可以種五六百畝田。(新華社)
數說
新增1200萬人以上
2024年如何穩住就業大盤?
據新華社電 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這是5日提請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設置的2024年就業預期目標。
城鎮新增就業規模從去年“1200萬人左右”調整為今年“1200萬人以上”,提出了更積極的就業目標,傳遞出更大力度穩就業、強信心的信號。
Q:為什么今年的目標這樣設定?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經濟發展最基本的支撐。
“這體現了對民生的高度關切,也是基于現實考量。”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莫榮表示,在2024年經濟運行風險挑戰增多、重點人群就業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必須把解決群眾就業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體現出就業優先的政策導向。
今年需要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繼續保持高位,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再創新高、超過1170萬人,同時還有大量農民工需要解決就業問題。因此,穩住就業大盤十分關鍵。
Q:這個目標能完成嗎?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5%左右。這正是考慮了促進就業增收等方面的需要。
“從經濟增長與就業的關聯帶動效應看,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可以帶動200多萬人就業。”莫榮委員說,經過這幾年經濟結構調整、尤其是服務業加快發展,再加上各級政府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經濟社會發展對就業的帶動力穩步增強。
回看就業目標完成情況,過去3年,我國每年完成城鎮新增就業均超過1200萬人。2023年,GDP增長5.2%,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44萬人,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規模繼續增加,脫貧人口務工規模達到3397萬人。
Q:2024年就業目標如何實現?
首先,要強化就業優先導向。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財稅、金融等政策對穩就業的支持,加大促就業專項政策力度。落實和完善穩崗返還、專項貸款、就業和社保補貼等政策,加強對就業容量大的行業企業支持。
其次,要突出重點群體就業幫扶。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強化促進青年就業政策舉措,優化就業創業指導服務。計劃報告提出,實施先進制造業促就業行動,拓寬就業增長點。實施好促進青年就業三年行動。優化機關事業單位、國企等政策性崗位招聘(錄)安排。
按照預算報告,2024年,中央財政擬安排就業補助資金667億元,重點支持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就業創業。
另外,要加強供需匹配、拓寬就業空間。
計劃報告提出,加強零工市場建設,多渠道促進靈活就業。加快調整高校學科專業布局結構,促進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與人才實際需求更加匹配,開展百萬青年職業技能培訓。
本文鏈接:聚焦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民生清單”http://www.www.hxg123.cn/show-1-6668-0.html
聲明:本網站為非營利性網站,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一篇: 大S的尷尬境況:透視裙下的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