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冰琪 香港報道
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正在加劇,但不少機構分析都認為,中國仍然是全球增長的最大引擎。瑞銀高級中國經濟學家張寧近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中國仍是貢獻全球增長最重要的經濟體。張寧預測,相比全球3%左右的經濟增速,今年中國的經濟增速將保持相對穩健,預計增速為4.6%。
在張寧看來,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驅動力應重點關注四個方面,分別是房地產、公共投資和基建投資、消費和外需的變化。張寧進一步解釋,房地產可能在今年二、三季度保持低位企穩,不再進一步下跌。下半年如果有利好政策出臺,將有機會得到改善。
去年全國房地產市場在需求端和供應端都出現同比下滑。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11735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8.5%,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8.2%。商品房銷售額116622億元,下降6.5%,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6.0%。房地產開發投資110913億元,比上年下降9.6%(按可比口徑計算);其中,住宅投資83820億元,下降9.3%。
對此,張寧認為今年房地產供需兩端跌幅將略微收窄,預計今年全國房地產銷售額將下降5%,新開工面積下降10%,房地產全年開發投資額跌5%。這就意味著房地產下行仍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壓力,但預計其對今年經濟活動的拖累會有所減少。
對于房地產市場發展破局的關鍵點,張寧指出,房地產的需求不振,居民購房意愿低迷,建議地方政府通過低成本的公共資金,直接購買部分本地房地產庫存。在去庫存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滿足租賃房和公共住房潛在供應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化解部分庫存壓力,從而有助于穩定房地產需求和價格,促進整個行業平衡發展。
而在公共投資和基建開支上,中央財政在2023年四季度增發2023年國債1萬億元人民幣,作為特別國債管理。張寧認為,今年政策支持將持續,但公共投資和基建開支增速不一定會提升,將面臨減速壓力。
疫情過后,內需不足問題一直困擾中國經濟。張寧表示,收入增長決定了消費,修復收入應為重中之重。疫情前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為8%至9%,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則為6.3%。
他指出,政府在過去幾年的政策定調都傾向于不進行大規模的消費和收入補貼,而更傾向于運用結構化的政策來釋放消費潛力。他建議,短期來看可制定定向和有區分的消費支持計劃,而長期來看,需要降低居民對未來養老和醫療的憂慮,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
他預計今年消費增速會放緩,并可能在不同行業出現進一步分化,如旅行、交通運輸和線下娛樂等行業將受到追捧。
外貿方面,張寧認為,去年三、四季度出現了全球科技周期觸底企穩,略有反彈的跡象。若今年該趨勢能夠持續,相信對中國相關產業鏈和行業的生產及出口將有所幫助。在他看來,今年出口方面將有所改善,相信對經濟增長有一定的正面支撐和貢獻。
海關數據顯示,去年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蓄電池“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1.06萬億元人民幣,首次突破萬億元人民幣大關,增長29.9%。張寧表示,近幾年開始,中國汽車制造商開拓了很多海外市場,如東南亞、歐洲等地。目前雖處于初步階段,但潛力巨大。此外,機電設備、電子產品、物流以及電子商務行業等,這些行業在未來都有廣闊的海外市場。
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將相對穩健
《21世紀》:目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不確定因素增加,但不少機構和分析都認為,中國經濟仍將是全球經濟的亮點,對此您怎么看?
張寧:如果只看經濟增長速度,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增長4%—5%,相比全球3%左右的增長速度,中國的增長速度是相對穩健的。從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增長的貢獻率來講,今年中國占比是25%—30%,依然是全球最重要的增長貢獻國家或經濟體。去年中國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增長貢獻來源,但占比相比今年更高,接近1/3。
《21世紀》:瑞銀對于中國明年經濟的增速預測在4%—5%之間,有哪些方面的數據支持?
張寧: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在4.6%左右,相比去年的5.2%,是溫和的減速,說明發展進程中仍面臨壓力。從增長驅動力來看,主要靠以下四個抓手,即房地產、公共投資和基建投資、消費改變以及外需變化。
首先,今年房地產活動會在未來兩個季度絕對量低位止跌企穩,下半年如果政策有進一步的積極反饋,可能出現溫和改善。但全年房地產活動的銷售、投資、新開工還會進一步下跌,但跌幅比去年略微收窄,對經濟活動的拖累略有減少,房地產的銷售可能跌5%,新開工跌10%,投資跌5%,這意味著房地產的下行依然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壓力。但如果房地產活動的跌幅沒有收窄,甚至跌勢比去年還劇烈,那么今年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會更加顯著,這依然是需要注意和觀察的重要變量。
公共投資和基建開支方面,從現有的政策定調來看,今年是政策支持的一年,但由于多種主客觀原因,公共投資和基建開支并不一定會明顯加速,甚至可能面臨一定的減速壓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在增加政策支持,包括發行特別國債、顯著增加中央投資對于基建包括公共投資類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收入和平臺公司面臨的融資環境仍然受限。上述壓力將使得基建總體融資來源表現相對偏弱。由此預計,基建投資可能依然是穩健增長,但存在減速的可能。
消費方面,去年消費實現了疫情后的大修復,但僅僅出現在去年的一季度,而二、三、四季度消費復蘇態勢不盡如人意。今年消費最主要有兩方面預測,一方面是消費復蘇的勢頭還沒有結束,預計溫和消費修復會陸續出現。但另一方面,疫情防控轉段對于消費的支撐可能在去年上半年已告一段落,而部分服務業仍會有經濟重啟帶來的紅利。
但大部分消費的決定因素,往往來自一些長期變量,包括居民的收入、消費信心等,這些長期變量依然是挑戰重重,并沒有修復到理想的狀態。接下來的幾年,消費溫和復蘇的態勢還能夠進一步延續,但不會再出現去年經濟重啟之后立竿見影的大幅反彈,預計今年消費的增速將放緩。而不同行業之間的分化也會進一步凸顯,包括服務業的消費可能依然會優于商品端的消費等。
最后是外需出口的表現,今年預計跌幅收窄,甚至略有改善的可能,今年預測是1%左右的出口增長。
今年的宏觀預測離不開政策的定調。我們正處于政策放松的周期,從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定調來看,今年的政策是積極寬松的取向。
另外,房地產政策還會進一步放松,但依然面臨需求不振以及開發商融資困境等挑戰,當前政策仍需進一步發力。
房地產由“保交樓”轉向“保主體”
《21世紀》:現在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已經發生深刻變化,您如何看待今年樓市的走勢?房地產破局的關鍵點又在哪里?
張寧:房地產行業對中國經濟是牽一發動全身的,它依然是構成中國經濟的重要部分。根據我們之前的估算,房地產活動自身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以及它的溢出效應,對上下游相關行業的拉動,在高峰時期可以超過GDP的25%以上。過去幾年房地產下行對經濟的貢獻已經明顯略有下降,但依然在20%—25%之間。
房地產困境是多方面的,需求不振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由于房地產的基本面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很多剛性需求的來源在逐漸走弱,走入了結構性偏弱的格局。
另外,由于疫情之后的經濟修復偏溫和,并沒有出現期待已久的收入明顯大幅反彈。因此宏觀層面的情緒,包括對未來的預期,可能是過去十幾年以來偏弱的水平。而供需關系的變化,也使得房價在過去半年內承壓,種種因素導致購房意愿被進一步壓制。
在這個過程中,需求端破局力量最主要的抓手來自于地方政府,他們可以通過低成本的公共資金直接購買部分本地的房地產庫存。但這方面最重要的問題是資金來源。從這個角度來看,需要很明確的政策支持以及自上而下的政策指引,希望政策在未來有一定的突破。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破局點來自于公共資金,譬如說PSL(抵押補充貸款)對于三大項目的支持,包括了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以及平急兩用的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人民銀行在2023年12月和2024年1月向政策性銀行發放了5000億規模的PSL(抵押補充貸款)資金支持三大項目,大部分可能將用于建設類的資金支持,比如說公租房城中村改造等,但并沒有清晰的指引可以用于購置庫存。
最后一點,是關于幫助解決開發商融資。去年對于開發商融資和整個房地產供給端,政策的關注點是保交樓,但進展并不盡如人意。目前依然有爛尾樓蔓延的可能性,問題可能來自于開發商融資及其資金面上的困難,包括償付的負擔,這些問題依然不容樂觀。
所以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的要“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成為今年重要的政策方向。2023年年底出現了積極變化,包括近期中國人民銀行鼓勵銀行發放通過商業地產作為抵押品的經營性貸款,使得部分符合資格的開發商可以使用這部分貸款化解償債負擔,這是比較好的進展,但并未解決根本性問題,即如何從保交樓切換到保主體。如果這個方向能加以明確,有進一步較顯性、體量較大的開發商融資得到資金支持,將非常有助于切斷爛尾樓形成的鏈條,也有助于穩定購房者的信心和預期,從而化解現在供需失衡的關系。
《21世紀》:您剛才提到了內需不足的情況,您認為長期和短期的政策可能有哪些側重?具體的措施有哪些?
張寧:從短期來看,消費和投資是兩個重要的經濟抓手。消費方面,政府在過去幾年的政策定調都傾向于不進行大規模的消費和收入補貼,而希望通過更多結構化的政策來釋放消費潛力。因此這方面還需要更多政策支持,如明確針對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保護和支持,包括定向的和有區分的消費支持計劃,這方面對短期消費需求穩定是有幫助的。
另一方面,來自房地產及基建的投資需求也十分重要。對于房地產而言,我們需要進一步的政策支持來穩銷售,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穩房價,進而穩定開發商資金流等方面。而這個鏈條還沒有完全打破自我下行循環的困境,今年依舊任重而道遠。
在公共資金支持基建項目和公共開支方面,中央政府包括政策性銀行的支持在不斷加碼,地方政府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限制,導致土地財政收入收縮。同樣,平臺企業的融資也是受限的,因此整體基建開支的勢頭雖然比較穩健,但可能需要更強的顯性支持,尤其是中央政府的資金支持,這將對短期需求有一定幫助。
另外還有需求端的信心問題,包括居民和企業的信心。相關政策的方向是非常正面的,但(企業)仍存在觀望情緒,需要更強有力的政策信號和政策兌現來修復信心。
長期來說,應如何釋放國內需求,這又回到兩個問題上,即如何釋放消費需求和如何釋放投資需求。很多消費需求的決定變量來自收入增長,目前來看,居民收入還未恢復穩健而快速的增長勢頭。疫情前中國的居民收入平均名義增長8%—10%,2022、2023年兩年的平均增長只有5%—6%,明顯低于疫情前常態增長,所以修復收入增長是重中之重,因為它決定了消費增長的中樞。
消費信心方面,宏觀的基本面能否迅速企穩、消費能否進一步展現中長期增長潛力等都影響了居民的消費信心。其他變量包括居民儲蓄率等。另外,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也將有助于中長期消費信心改善,尤其是要化解或是降低對未來養老、醫療支出等的憂慮。這將關系到如何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保水平和覆蓋面。我們相信這里有很多的政策空間,且目前已出現一些積極的信號,但是距離理想水平還需要更多的政策推動。
另外,(消費潛力的釋放)還要看中國城鎮化和戶口制度改革,這方面如果有進一步的快速進展,我們相信會有非常重要的幫助。無論是微觀的證據還是科學研究,都表明居民取得了戶口資格之后,對消費行為的影響是非常積極正面的,可以一次性甚至永久性地提高消費傾向。這一點是通過結構性改革的力量去釋放消費潛力,我們相信未來推進的空間相當可觀。目前來看,居民的整體城鎮化進展正在減速,但是戶口戶籍城鎮化的空間依然非常可觀,現在只有不到5成左右的居民獲得了(城市)戶口資格。城鎮化的綜合水平依然有明顯空間可以進一步釋放。
最后一個問題是如何增強居民財富效應和非工資收入對于消費行為的提振。影響因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房地產價格,另一個是資本市場,股票市場以及債券市場的表現。中國居民的財富分配里有50%—60%是房地產,因此房價是影響居民的財富效應的,尤其是對于多套房產擁有者而言更是有較大的影響。房地產價格穩定能夠有助于改善消費信心,是提振消費需求的一個重要抓手。同時可以看到中國居民有1/4左右的財產是配置在金融產品上,因此股票市場的企穩,包括整個理財產品以及金融產品的回報上升,也有助于提升居民的財富效應和獲得感,從而有助于釋放長期的消費潛力。這一點可參照美國居民財富分配,美國居民的財富效應里,整個財富的配置結構里有60%—70%是金融產品,而房地產的占比就明顯小于中國的占比,儲蓄的占比則更低。
新增長點將集中于科創和綠色行業等
《21世紀》:今年在您看來有哪些行業可以成為經濟的新增長點?哪些數據體現這些行業是新增長點?
張寧:經濟增長的潛在亮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全球的科技周期,在今年可能有階段性的觸底企穩略有修復,因此相關的科技周期的產業鏈、生產、出口等方面相對的表現會有結構性的機會。
其次,過去幾年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方向是非常明確的,(經濟增長點)主要來自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包括去年的信貸增長里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流向了創新驅動增長,以及產學研相關應用等,還有來自于國內的工業和制造業的產能升級和供應鏈提升,如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等,可以有效提升投資回報,以及提升中國的關鍵部門在全球供應鏈上的位置,發展空間依然很大。另外,也有疫情后的一部分經濟活動需求的釋放,尤其是消費類的需求在服務端的釋放,如旅行、交通運輸、線下娛樂等,這方面的需求依然有非常大的空間。
此外,我們可以看到還有一些機會來自于中國的產品和企業出海,如去年中國的汽車出口總量超過500萬輛,其中有20%—30%是新能源汽車。所以從前年開始,中國的汽車的制造商開拓了很多的海外市場空間,包括東南亞和歐洲市場。這個故事還只是處于初步階段,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間,而且不僅是新能源汽車和中國的汽車出口商,還包括了如機電設備、電子產品、物流,還有電子商務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海外市場的拓展空間。
《21世紀》:您怎么看今年人民幣匯率的走向?
張寧:人民幣匯率在過去一年的表現是跌宕起伏的,大的環境變化是美元的走強和走弱、國內的經濟面臨挑戰和最近加速的貨幣政策寬松的變化。人民幣短期之內,尤其是未來一至兩個季度之內,依然面臨比較明顯的挑戰,主要來自于兩方面的壓力,一是美國貨幣政策寬松周期尚未開啟,而開啟的時點和降息的節奏都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影響了美元的走勢和美國的利率水平的變化。短期來看,人民幣來自于外部的壓力依然是比較明顯的。二是內部來看,壓力源于上半年的經濟增長動能,短期來看依然偏弱,需要政策大力支持來重塑預期和提振需求,因此基本面也會有一定的壓力。
下半年美聯儲開啟降息周期的確定性比較大,預計今年下半年情況會略有好轉。屆時美元有可能走弱,美國的利率水平也會走弱,使得中美之間無論是利率偏差還是增長偏差,都會出現縮窄。美國經濟增長會出現預期中的減弱,中國經濟則會逐漸企穩。因此在下半年人民幣的匯率可能會小幅升值,預計到年末人民兌美元匯率會接近7左右。
(實習生林捷欣、李菁對本文有貢獻)
策劃:于曉娜
記者:李冰琪
監制:朱麗娜
編輯:李瑩亮
設計:林軍明
視頻制作:袁思杰
出品: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
本文鏈接:灣區金融大咖說丨專訪瑞銀高級經濟學家張寧:今年經濟增長驅動力應重點關注房地產、投資、消費和出口http://www.www.hxg123.cn/show-1-6762-0.html
聲明:本網站為非營利性網站,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南財有數②|“鏈”上預制菜產業圖譜,誰是“預制菜第一省”?
下一篇: Global Eyes on China丨全國人大代表、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會長吳小麗:推動在橫琴創業就業的澳門青年同步享受粵澳兩地扶持政策